《大中国》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中国文化。在主题开展中,孩子们知道了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他们产生了“字从哪来?”“字是怎么被印出来的?”等问题,于是我们一起开启了印刷之旅。通过对印刷术的探究,孩子们认识到印刷术的由来,开始对中国印刷术产生兴趣,且对印刷术的使用和传播以及演变有所认识。我们引导幼儿通过画、刻、印,感受印刷术的用途与博大精深。
一、兴趣激发
好奇的孩子们问老师:“这些字是怎么印上去的?”“这些字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吧?”“这些是用刀刻上去的吗?”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开启了对印刷术的探索。
二、感受印刷术的魅力
孩子们带着印刷大调查的表格,与爸爸妈妈一起在家中寻找资料,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了解并记录下印刷术的内容。
通过调查,孩子们了解到:北宋经济繁荣,在北宋时期,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到11世纪中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技术的开端,为后来印刷术发展提供技术经验。在此之前的印刷术都是不成熟的、没有广泛使用的,因此真正的印刷术是由北宋毕昇发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兴趣盎然,材料变变变
通过调查和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了解到了印刷术有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于是大家一起尝试了怎么制作印刷版。在孩子们的探究中,他们选择了用常见的粘土和锡纸来制作凸印刷版,选择了吹塑纸来制作凹版印刷版,在这次的操作与探究中,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印刷术的神奇和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凸版印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凹版印刷
四、为什么印出来字是“反”的?
孩子们在探究姓氏印刷的过程中发现了,“正”着印刻出来的刻板印出来的字是“反”着的。于是,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探索如何将字“正”着印出来。有的孩子发现把印好的字反过来就是“正”的字了;有的孩子有镜面成像的经验,利用镜子来写“反”字;有的孩子探索到了可以先字写在纸上再将纸反过来,把反着的字写在刻板上刻好再印出来,这样印出来的字就是“正”着的了。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与操作,孩子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智慧与坚持不懈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趣味印章
姓氏是中华名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到了大班,孩子们对自己的姓氏也很感兴趣,有不少孩子能够写出自己的名字,在印刻经验的积累下,孩子们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印章。孩子们结合印刻的经验,一起探索了名字印章。大家一起用粘土探索制作了阳刻印章;利用吹塑版和可塑橡皮探索制作了印刻印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西游印刷连环画
《西游记》这部大众耳熟能详的优秀文学作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名著之一。于是,在印刻连环画的探究中,我们与孩子一起商量选择了以经典文学素材《西游记》为载体,通过传承和创新,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孩子一起通过操作体验印刷的过程,重温中国古籍之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儿讲述西游连环画故事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 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扬, 也是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丰富。
现阶段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我园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复杂且抽象的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幼儿认知范围内可接受的知识,并能引发幼儿投入体验、操作感知传统文化内容。我们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
供稿:杭州市锦绣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