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即日起,信电U视角公众号开创【非遗U科普】专题。
什么是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出现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
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发展历史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北宋
北宋的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
南宋
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
元代
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缂丝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极有影响。
明代
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
清代
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鲜有精品。
缂丝的技法
缂丝技法众多,以勾、掼、结、戗为主要,其中戗法最为丰富,相当于中国画中的渲染手法。
缂丝的图案
古代欣赏类的缂丝图案大多数是以传统中国画、书法为主,图案的题材主要是鱼虫、花鸟、山水、石林、人物等。其中写意花鸟和工笔花鸟居多,任务题材主要有神仙类、宗教类、祝寿类。
时尚与缂丝
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师也开始运用中国非遗工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相碰撞,激发出新的中国美学样式。
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在国家对非遗传承的重视一级政府的制度支持下,能够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扩大缂丝这一非遗的受众群体,使缂丝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上焕发更大的升级,让人民大众更好的了解国家的优秀文化。
往期回顾
放眼看世界 世界七大奇迹 | 山界之王 雪的故乡——喜马拉雅山 啥?大学生的心理这么复杂?|第三期 主角养成计划|嘿,你才不是这个世界的NPC!
文图|汪凡宸
排版|逄峻瑶
责任编辑|钱川
初审|钱川
终审|庄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